谦恭谨朴( Modesty )的教育(一):幼儿期

不论男或女,谦恭谨朴维护着人最宝贵的核心价值,使之能以适当的方法及合适的时机表露出来。

谦恭谨朴(Modesty)的教育(二):儿童和青春期

何谓谦恭谨朴(Modesty)?乍看字面意思,它似乎是耆怕羞怯弱,使人无法向别人表达内心世界。对很多人而言,它不过是一种自然的防卫机制,抑制着有失体统的行为。现今有不少人将谦恭谨朴与假正经混为一谈。可是,这种看法有点片面。虽然如此,谦恭谨朴的重要性还是无可置疑的。若以人类和动物相比则不难理解。人倘若没有个性,也没有蕴藏于心内的隐密,谦恭谨朴就无用武之地了。动物就没有谦恭谨朴。谦恭谨朴不只用于约束不良的、不道德的行为,它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知耻心,所谓知耻近乎勇。

作为人的情感,谦恭谨朴具有重大的价值,因为它的前设就是人意识到自己除了外在的,「公众」的角色以外,还有一层内心的生活。谦恭谨朴不只是一种美德,真正的谦恭谨朴更能表现在一己的行为上。这种美德使我们懂得「何时」及「如何」选择地对能够接受和理解我们的人打开心扉。

谦恭谨朴的价值

谦恭谨朴,在人类学中有着深厚的价值。不论男或女,它维护着人最宝贵的核心价值,使之能以适当的方法、合适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在最佳的场合中表露出来。否则,人就可能会受到不当的对待,或不被他人认真对待。谦恭谨朴也能维持人的尊严,使爱情能往正确的方向循序渐进。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说:「借着谦恭谨朴,一个人几乎『本能』地彰显出有需要按其真正的价值来接受和肯定这个「自我」。」[1] 谦恭谨朴的缺乏使人变得不重视内心的隐密,反映出此人内在已没有值得只保留给某些人的独特及相关价值。

谦恭谨朴的美丽之处

「谦恭谨朴」这个名词,不论是将之理解为态度或美德,都可以应用于不同层面。狭义来说,它指的是一种保护身体的行为;广义来说,它包含了其它意思-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轻易地对他人表露个人情感。在这两种情况下,谦恭谨朴都保护着人与自己的爱人之间的奥秘[2]。

一般来说,谦恭谨朴使他人尊重我所独有的隐密。它可以表现在身体语言上,而每个人表现的方式也不一:面部表情、手的动作、眼神、姿势……各有其独特性,只要适宜则可。谦恭谨朴也可以表现在衣着打扮上。恰如其分的衣着和打扮不但可以反映出你的内在美,更能表达个人的形象,以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表示对他人的敬意。由此可见,谦恭谨朴表现于优雅的举止、良好的品味和整洁的仪容中。它能够取得别人的尊重,也能表示对别人的敬意。缺乏这种美德的人往往粗鄙肮脏。主业团的监督常常告诫我们要「通过参与创造和拓展能够尊重个人尊严的潮流,以及抵挡那些不尊重真正的美善的粗暴,去提倡和捍卫谦恭谨朴这种德行。」[3]

谦恭谨朴可以体现在神圣的层面上。这种美德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带来规范与秩序,保持人的尊严及团结性。[4] 在双向的奉献和尊重下,人可以用适合的表达方式来互相认识及维持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因而显得人性化,使我们的性格更具吸引力。另外,由于人愿意在合符规范的标准下展示内心世界,真正的友谊就得以建立。

因此,在教导大众何谓谦恭谨朴时,必须强调这一美德的积极意义。「谦恭谨朴是一个人的个性中的基本部分,也可视为捍卫男女的尊严及其真爱的自觉。」[5] 谦恭谨朴的深刻含义可以理解为,保留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为了留给真正明白自己的人去欣赏。这个说法相信更易为人接受,更能深入人心。教育的目标不是要为年青人的行为定下某些特定的标准,而是希望他们懂得谦恭谨朴的可贵之处,并使之成为他们个人尊严的一个核心。

父母及家庭氛围的影响

众所周知,树立榜样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如果父母和其他与孩子同住的成年人,如祖父母等都能够以身作则,孩子也会逐渐了解,端庄(Modesty)的细节,如何能表达出家庭内对各成员的尊重。例如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现亲昵,但必须留意彼此的身体动作是否恰当。圣施礼华回忆过往家中的境况时曾说:「他们没有做不当的行为,只是小小的一个亲吻。他们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矜持。」[6] 这并不代表要孩子学习把爱埋藏在冷漠的面具下,也不是叫他们成为一个冷漠无情的人,而是向孩子表明,行为需要有所规范。

不过,端庄的表现并不止于此。在一个家庭内,相互信任和尊重个人的尊严必须并存。行为或衣着不检点(如一天内长时间穿着浴袍,或在孩子面前换衣服) 会令你在家庭的地位下降。在夏季时,由于天气、薄衣裳或假日的闲情的影响,很可能会导致疏忽。当然,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需要穿着不同的衣服,但我们仍需保持礼仪。这种行为可能会和当代社会的氛围格格不入,但「这正是我们要这样做的原因,我们可以时刻保持一己尊严,并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中表现出个人性格, 以作带领的作用」。[7]

正因为端庄与人内心的隐密世界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我们更需要从思想、感情和意向三方面向年青人灌输这项美德。在家中,我们需要为孩子树立如何接纳他人内心隐密世界的榜样,倘若家庭对话中常常涉及他人的私事,就很可能会令孩子学会说闲话,使他难以建立美德。这种不合宜之举可能会令教育出现偏差,因为孩子可能会由此而认为自己有权干涉他人的私隐。

家长需要注意媒体对孩子的影响。需要过滤的不仅是不雅的内容,更是这些节目或杂志中所播放的一些很私人的,不应公开的场面。传媒有时会违背其专业操守,表达内容的方式可能会较为激进;有时是节目的主角举止不检点,表现轻狂,以满足自己肤浅的、病态的好奇心。作为基督徒的父母必须防止这种「贩卖亲密行为的市场」影响孩子,并解释其原因:「个人忠于自己,避免弦耀,保持自已家庭中的欢乐、悲伤和困难的私隐的权利」[8]。通常这种类型的节目总以「公众知情权」和「参与者同意」为借口,事实上这些节目损害了人的尊严。即使当事人是其中一名参与者也好,损害人的尊严从来都是不道德的。

自幼培养

端庄可以唤醒人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经常被瞬间的感觉冲昏头脑,当他们身处熟悉的环境时,很容易便忽视端庄的重要,甚至没有特别注意到它。因此在婴儿早期成长时就应该集中培养日后赖以发展这种美德的行为。举例来说,孩子最好能早日学会在兄弟姐妹看不见的情况下自己洗澡和换衣服。可以的话,让他们习惯换衣服时关上房门,在上洗手间时把门锁上等。

这些简单的道理有助于孩子培养品德,不过也许是今日常常被人忽略的。如果孩子在屋内缺乏端庄地周围走,家长就不应小题大做。家长也不应放声大笑(大笑可以留到孩子不在场时表达)。相反,他们应该纠正孩子的行为,使他明白这是不当的。虽然有些事情看来只是小事,又或者在孩子这个年龄并不代表什么,但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切大小事都很重要。

与此同时,孩子也应学会尊重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天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在成长中渐渐了解到他人并非为自己而生,对待别人时应该易地而处。要得到进步,他们需要从细节中学习,如在进入房间前必须敲门,在得到回应后才可进入;当成年人要私下对话,请他暂时离开时,他们应该离开。我们也应劝谕孩子勿乱翻他人的私人物品。这样,他们就会习惯重视他人的私人空间,同时也会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了好的基础,孩子在长大后便会懂得尊重他人。因为他人都是天主的孩子,他们将达至这种境界:「为了成为真正的基督徒,他们会以良好谦恭谨朴的品行把灵魂深处的世界保留给天主,和永远紧抱着孩子的圣母」[9]。

J. De la Vega

[1]参阅圣若望保禄二世,一般觐见,1979年12月19日。

[2]参阅天主教教理,2522。

[3] 蔡浩伟主教,在拉斯帕尔马斯大加那利的聚会,2004年2月7日。

[4]参阅天主教教理,2521。

[5] 天主教教育部,有关人性的爱的教育指引,1983年11月1日,90。

[6]圣施礼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聚会,1974年6月23日。

[7] 圣施礼华,《道路》,376。

[8]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69。

[9]圣施礼华,文章《戴尔皮拉尔圣母》在《El libro de Aragon》里刊登,1976年。